最近重新recap palantir、block/square與shopify的商業模式與product road map
Palantir 2003年成立,2024年營收/獲利 分別為29億美元/4.6億美元
Block 2009年成立,2024年營收/獲利 分別為241億美元/29億美元
很有趣,Palantir是從客製化商品出發(美國情報整理),透過與超級大客戶練功十幾年之後開始開發標準化產品,以服務相對小型的客戶(但其實也非常大),他們每天處理最困難的題目,藉此練出最強的數據分析能力。
儘管他們是以數據驅動,但不是自己去做終端產品,而是協助客戶將數據串接起來之後,進行加值服務。
而square/block則相反,他們透過標準化的產品服務出發,透過打造每一塊微服務來堆疊其生態系,服務對象也是截然不同,他從最底層,需求最少的攤販、食品、零售開始,他們得先要有自己的產品來服務這些小商家,接下來才能透過各種產品矩陣打造自己的數據流,更好的服務客戶,因為這些數據有助於block更好的衡量一家企業的風險,因此它最後變成了一間銀行。
乍看之下這兩家企業關係不大,但在我看來都是軟體+數據的生意走法。
走標準化堆疊的SaaS生意可以成長更快透過客戶進行產品迭代,走客製化挑戰最難題目可以把產品服務先拉到極致,在回頭做簡單的題目,但因為企業都是尋找右上角的生意,因此Palantir註定不會做太小的生意,且因此需要一個工程師團隊去服務最難搞的客戶需求。
最近自己在做軟體side project就很有感,palantir的路線會比較慢,且不容易scale,但如果成功,就有機會高強度的綁定客戶,而走square路線,scale很快,且不需要越級打怪,但就要等到產品生態準備好之後才有可能提高客戶黏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