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之旅

作者:陳泰宇 最後更新:6/22/2025

近期跟隨公司到中國考察,也是我第一次到中國做調研,這次行程讓我重新思考了人類世界的運作,進而推論出本世紀可能是人類供給過剩的世紀。我將會分別就需求與供給、人類世界並非各向同性,而是凹凸不平、下而上與上而下的體制、供給過剩的影響-內捲與工時、國家興衰的循環。

需求與供給

什麼是需求與供給? 從人類這個物種的角度,需求是人類追求生存與繁榮所必需要與想要消耗的能量。

為了滿足這些必須要與想要的能量,所以我們透過其他生物與非生物將能量為我們所用。我們稱之為供給。

這麼說吧,為了生存,我要吃一顆蘋果,因此我等於是將蘋果的能量轉化為個人體內的能量,最後透過排泄的方式代謝掉。

為了取暖,我將生物或石油的能量轉換為衣服,透過衣服保暖的特性,保護自己免於寒冬,避開死亡。

從這個角度講,需求有幾個特性,需求是跟著人類的慾望與人口數決定的。 當人的慾望很大,需求就很大。人口數越多,需求就越多。

另一方面,人們透過勞動的方式取得能量,進而滿足我們的需求。

我們稱之為勞工,而勞工的所創造的供給,我們稱之為商品,創造商品的加總,我們稱之為生產力。

而人以外的其他東西,我們稱之為自然資源與土地。

過去一萬年來,人口數長期都是上升的,並且隨著每個重要技術進步,而得到指數型的提升,西元元年時,全球人口僅2.3億人;17世紀時,全球僅5億人,工業革命後,人口爆發式增長,如今已經達到80億人。

同一時間,人類的GDP從西元元年時的2,477億美元 (人均1,077美元),到17世紀時的7,786億美元(人均1,557美元),到工業革命後,如今已經達到106兆(人均13,250美元)。

這所謂的生產力的成長,可以視為人類需求的成長,除了過去生存所需之外,也多了慾望,也就是想要的部分。 這裡的慾望增長,是因為技術與分工,使得更好的生活品質成為可能,因此增加了人類的慾望。

然而,這個GDP增長卻不是各向同性的。

人類世界並非各向同性

儘管世界GDP已經達到106兆美元,但這個世界卻是凹凸不平的。

這一點首先是國家與國家的差別,其次是國家內部的不一樣,這點在中國尤其明顯。

台灣人口2,300萬,GDP 7,955億美元,人均 3.3萬美元 中國人口14億,GDP 18.8兆美元,人均 1.2萬美元 上海人口2,480萬,GDP 7,521億美元,人均 3萬美元 阜寧縣人口79萬,GDP 108億美元,人均 1.4萬美元

上海的人均GDP和台灣差不多,但是阜寧就低得多,就不要說其他更低GDP的地方了。 當一個國家的貧富差距非常大時,就會出現許多挑戰。

舉例來說,中國的大城市過著高度分工的生活,城市裡的每個人只能透過薪水來滿足所有的食衣住行育樂的需求。但是鄉村則相反,除了政府補助之外,這些農村人口基本上都是自給自足,自己種地、自己養雞養鴨,基本上沒有額外的生活需求是需要錢的,分工的程度也較低。


這對零售業這種供給方造成了挑戰,當一個品牌商或零售業在設點時,他可以設立在一線、二線城市,但卻無法深入三四線城市,因為太不划算了。

以阜寧縣為例,這79萬人分布在1,439平方公里中,平均一平方公里有548人,台灣平地每平方公里則是有2,424人,上海就更不用說,每平方公里3,912人,是阜寧縣的7倍,消費力更是高出不少。

這樣的一個自給自足的城市,消費少不說,地還很大,對零售業設點來說就完全不划算了。

因此大廠牌、連鎖超市就不會進來,只會有夫妻老婆店,還有少數的連鎖飲料店,對住在這裡的人來說,需要的不多,因此需求也不大。因此大規模的供給無法進來,反之,這裡人要購物的選擇也少,基本上就是幾家店裡有什麼買什麼,或是網購。

即使是對網購平台來說,最後一哩路都還是太貴,是個挑戰。

同時,對國家治理也行程非常大的挑戰。

下而上與上而下的體制

如果說美國是透過民間活力而強盛的,那中國就是透過領導層英明帶來繁榮。 中國是一個由上而下的國家體制。

中國政策形成,是從內部智庫到中全會,再到社會各界的執行。

1. 智庫與決策層:政策的初始構想往往來自於黨的內部智庫或高級別的專家團隊。這些智庫為中央提供專業分析和政策建議。

2. 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(中全會): 中共中央全會是黨的最高決策機構之一,審議並決定重大國家政策和人事任免。 在這裡,重要的國家發展規劃、經濟社會改革方案等會被審議通過。

3. 政策發布與解讀: 政策在中全會通過後,會以黨中央或國務院的名義正式發布。隨後,從官方媒體、政府部門到學術機構,都會對政策進行解讀和宣傳,確保社會各界理解中央的意圖。

4. 「如何執行」的氛圍: 透過社會各界(從產業、學術到官員)紛紛發表看法,核心是「如何執行中央想法」。這體現了中共政策執行的高度政治化特徵。各級政府、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,其首要任務是學習、理解和貫徹中央的精神和政策。 在這個過程中,地方政府和企業往往會積極響應中央號召,調整自身發展戰略,以求與中央保持一致,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「層層加碼」的現象。

這樣的體制非常考驗領導人的能力,當領導人是英明的,那麼就容易出現太平盛世,因為判斷精準,且效率極高。 對企業也是一樣,若領導層都是厲害的經營層,那麼中國的管理模式是相對容易奏效的,但是若領導層判斷錯誤,代價也會非常大。

供給過剩的影響-內捲與工時

當這個世界進入供給過剩的世紀,並且中國成為供給過剩的核心國家,17%的人口生產40%的全球商品時,在此地嘗試做提供供給的廠商將會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。

議價能力將交回給消費者,而廠商只能在自由競爭市場實現正常的經濟利潤。

並且,為了實現這個正常的經濟利潤,付出的卻是非常大的努力,這或許就是所謂的內捲。

這種內卷或許也不是壞事,在阜寧,這些小商品城儘管賣的價格很低,但是他們仍有利潤,加上當地的低物價,過的也並不差。 這更像是透過比較利益,自然分工的結果。

供給過剩使得1990年開始,人類的通貨膨脹率長時間維持在5%以下,正是因為中國與俄國兩大國加入市場,大幅增加了全球商品的供應量,且成本結構比過去的國家都更便宜導致。

展望未來,假設機器人製造,關燈工廠持續開發成功與擴大採用,供給過剩將會得到持續。

另外,人類目前80億人,聯合國預計在2080年中人類數量將會達到頂峰,103億人,當人口開始下降,人口開始高齡化之後,人類對商品服務的需求會開始減少,但生產力卻持續透過科技、供應鏈管理的優化而增加,幾乎可以確定未來是一個供給過剩的世紀。

國家興衰的循環

這使我開始思考,中國人的人口優勢、勤儉的儒家文化、良好的教育、少數聰明的從政者在關鍵時刻做出了正確的決定,是因為只有中國可以做到實現快速成長,還是其實每個時代都有這樣的國家?

若更深一層來看,18世紀的英國,19世紀的美國不也是如此,他們當時都相對其他國家更加努力勤勞,也都有勤儉的文化,真正關鍵的可能是他們在崛起過程中,人民追求『脫離貧困』的慾望,七年戰爭之後,英法債台高築,促使清教徒開始移民美洲,尋求新的機會,而瓦特改良蒸汽機,使得人們到城市尋求機會,帶動英國的工業革命,以及美國在獨立戰爭後,也開始走向工業化的道路。

或許貧困與追求是人類世界一個非常大的動力。中國也是從1856年第一次英法聯軍戰爭之後開始走向衰敗,累積150年貧困與對於過往中國的嚮往,使得中國人民願意高工時、努力讀書、學習西方方法論與文化,以追求自己的中國夢。

中國的努力與過去的英國、美國很可能沒有差異。

而在所得與收入上升後,一個國家人民就會開始不願意做辛苦的製造工作,因此英國把製造交給美國與德國,而之後美國將製造交給日本、台灣、南韓與中國等東亞國家。

某方面來說,這是一個人類必然的循環,也是生意、國家、個人的循環。

對投資的啟發

我認為從投資角度來說,有些事情是確定的: 1. 這是一個供給過剩的世紀 透過此行以及中金的演講,我看到人類未來會是供給過剩的世紀,因此投資角度上有一個結論: 要盡可能避開低門檻的生意,應追求具備高門檻,稀缺資源的生意,例如半導體產業中具備壟斷能力的公司,或是平台型公司,例如掌握Channel的通路公司。

2. 要做好投資,應該更多的接觸水裡的魚 投資方法論上,我們更應該多到當地,去接觸真實的情形,只靠年報或是公司經營層的公開訪談不一定能帶來完備的資訊,只有真正的去理解顧客、理解市場、理解供應鏈裡面的專家,才更有可能正確判斷生意真正的樣子。



對我們的 AI 研究助手感興趣嗎?

使用 AI 技術如何革新您的研究流程、提升分析效率並發掘更深層次的洞見。

了解更多